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初中生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剧变期,面临学业压力、自我认同构建等多重挑战。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实施者,其对学生的期望宛如“指南针”,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期望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递的正向激励情感,这种期望效应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意义。本研究深入剖析其心理作用机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策略,旨在为初中教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以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正向影响力,助力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迈向全面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初中生;心理健康;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丽媛.(2023).高中生教师期望知觉、学业浮力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教育对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理工大学.
[2]陈英敏,孙长林,夏豆豆,郑元华,胡永祺,张海.(2024).羞怯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教师期望知觉与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03),606-613.
[3]黄国芹 & Ashraf Muhammad Azeem.(2023).马丁·布伯对话理论视域下教师期望效应的生成与利用.教师教育论坛(07),75-83.
[4]黄莹.(2022).教师期望效应研究综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67-69+91.
[5]汪佳霖.(2021).教师期望效应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现代交际(10),117-119.
[6]姚东旻,许艺煊,张鹏远.(2020).教师反馈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表扬和批评对不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经济科学(05),111-123.
[7]杨烁.(2020).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分析.文学教育(下)(0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