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65 84368249info@juzhikan.asia
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以民族地区小学生教育为例
  • ISSN:3029-2735(Online)3029-2719(Print)
  • DOI:10.69979/3029-2735.24.10.002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以民族地区小学生教育为例 

李昕玥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建设一个强大的民族团结作为我们的核心任务,并且始终沿着一条具有中国特 色的民族发展之路前进。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民族团结进步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各民族 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旨在利用随机干预试验的方法,评估在边境地区小学开展历史文化 遗产课程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中华民族史观在边境地区的宣传教育路径。 针对边境地区青少年设计文化遗产课程,并在定量评估的基础上优化改进课程设置,挖掘当地青少年自主传承意 识,推动文化遗产在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是为落实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作出的积 极尝试,也是为助力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发展进行的对于地方长效机制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青少年;爱国教育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2]梁广寒.传播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模式探析[J].文化遗产,2009,(03):16-25.

[3]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06):1-14+123.

[4]麻国庆.推动跨学科体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01):58-70+170-171.

[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战略意义[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03):5-21+169.

[6]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5):148-156.

[7]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0.

[8]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44(02):70-74.

[9]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10]BANERJEE A, BANERJI R, BERYY J, et al.From Proof of Concept to Scalable Polici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with an Applic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7, 31(4): 73-102.

[11]DUFLO E, GLENNERSTER R, KREMER M. Using Randomization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A Toolkit[C].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6:3895-3962.

[12]PAUL J G, SEBASTIAN M, PATRICK P, et al.[M].Impact Evaluation in Practice, 2nd ed.,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16.

作者简介:李昕玥(1987.07),女,汉族,云南昆明,在读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