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的研究与思考
刘婉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实则在我国历经了多年的铺垫与探索,现已稳固占据我国 研究生体系的重要一席,然而其培养体系尚存在诸多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其中,社会认可度低这一问 题尤为突出,这始终困扰着广大非全学子。笔者认为诸多因素导致了这一困境,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在执行 过程中力度欠佳,使得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缺乏认可,进而引发就业歧视现象,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申 请各类社会福利时困难重重。这些负面因素相互交织,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鉴于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国家应强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并通过加大 宣传力度等举措确保政策得以切实落实到位,从而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各 大高校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需充分考量非全日制学生的独特特性,针对性地优化招考机制,以便更有效 地助力国家培养出多样化且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推动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应届
参考文献
[1]薛飞燕,刘续航,马兰青.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 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 9,6(09):1-3.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 09.001.
[2]李颖.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D].河北学,2021. DOI:10.27103/d.cnki.ghebu.2021.002064.
[3]杨香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 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贾若钦.YK 公考培训企业的市场突破途径探索.202 0.山西大学,MA thesis.
[5]郭琳.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的问题回应与模 式探讨[J].高教探索,2022(04):75-82.
[6]王爱玲.高职院校社会生源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20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MA thesis.
作者简介:刘婉蓉(2000.02),女,汉族,籍贯湖南 省岳阳人,在读研究生,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 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