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的起源、成因与对策研究
吴俣泓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0;
摘要: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形态,自出生开始就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历史,成为了无法忽略的一种政治主义。 但是作为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思想的政治主义的他又显得十分另类。如今,民粹主义在中国以网络民粹主义的形式 逐渐抬头,对国家与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粹主义与中国 的网络民粹主义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7:1.
[2]刘小龙.民粹主义的形态演进及其解释路径[J].理 论探索,2016,No.222(06):52-58.
[3]吴凯,焦娇.人民的“另类面孔”:民粹主义的价值 偏向及其中国应对[J].理论导刊,2023,No.460(03):5 5-61.
[4]郑敬斌.网络民粹主义:存在样态、运作模式与治理 路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No.3 20(06):48-56.
[5]贾立政,王慧,石晶.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感知调查及 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68-73.
[6]张林.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动员及其疏导[J]. 理论导刊,2023,No.462(05):79-87.
[7]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作者简介]:吴俣泓,男,汉族,南京农业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