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则乡村兴,教育强则乡村强,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叙事研究的方式再现普山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研究发现小凉山的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逻辑是一个“人立他助”的渐进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努力与奋斗以及外部力量的支持和保障。通过研究试图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微薄参考。
关键词:小凉山;直过民族;乡村教育振兴;叙事研究
参考文献
[1]魏风云.乡村教育振兴研究[M].人民出版社,202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王代芬.哈尼族地区师资结构失衡与突破——以M县D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01):14-20.
[4](法)卢梭著,李平怄译.爱弥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3.
[5]《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6]宁蒗县简介[EB/OL].宁蒗县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http://www.ynnl.gov.cn/xljnlx/c101288/202109/b43cc3fabff74adb9ad5bf907a18d9a1.shtml.
[7]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8]徐天永.教育——小凉山腾飞的翅膀[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09]Peacock,CJ, L. The Anthropological Lens: Harsh Lights, Soft Focu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24-26.
[1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20-821.
[11]巴战龙.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3):10-13.
[12]奥布著,石中英等译.教育人类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7.
[13]刘玉玲.教育人类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14]蒋立松,程紫嫣.教育民族志的本土实践及其意义:以西南地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2):123-130.
[15]宁蒗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府研究室编.宁蒗大事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83.
[16]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7(04):34-43.
[17]郑筱婷,孙志颖,陆小慧.为何“读书无用论”重返农村?——不同出身个体教育回报率变化的解释[J].劳动经济研究,2019,7(05):53-77.
[18]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