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65 84368249info@juzhikan.asia
中日古典文论中审美哀感的道德辨思
  • ISSN:3029-2735(Online)3029-2719(Print)
  • DOI:10.69979/3029-2735.24.10.045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中日古典文论中审美哀感的道德辨思 

陈静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文学中的审美哀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相对于由单纯的欢愉引发的审美快感,其内涵更为丰富意蕴更 为深刻。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论中对于审美哀感都有诸多的思考,通过平行比较可以看到二者在对伦理道德问题 上的立场和视角存在差异:中国古典文论中主张对审美哀感进行有节制的宣泄,目的是由滋养个人的心灵与道德 过渡到整个社会的清明安定,审美哀感的道德归依主要是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作用的结果。日本古典文论初期学习 中国也大多遵循劝善惩恶的道德逻辑,江户时期的日本国学家们反拨道德主义文论观,本居宣长的“物哀”论反 对文学中的道德说教和抽象说理,主张对世事人情的细腻体察而非道德上的善恶判断,这种审美哀感的道德脱离 恰恰符合日本整体的文化精神,折射出的是感性文化的发达和知性文化的不足。 

关键词:审美哀感;伦理道德;中国古典文论;日本古典文论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注[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黄凤显注.楚辞[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4]钱钟书.七缀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4.

[5]司空图,袁枚.诗品集解?诗品集注[M].郭绍虞集解,郭绍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北京:吉林出版社,2010.

[7][日]松永贞德,松尾芭蕉等.日本古代诗学汇译(下)[M].王向远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14.

[8]樊浩.伦理道德的中国精神哲学范式与中国话语[J].学海,2016,(02).

[9][日]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M].王向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10]樊浩.伦理道德的中国精神哲学范式与中国话语[J].学海,2016,(02):5-13.

作者简介:陈静(199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