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自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引发现象级的追星浪潮以来,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粉丝群体和以粉丝群体为核心的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顺应时代更迭与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的粉丝群体,以及围绕粉丝群体发展的粉丝经济和粉丝文化,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得到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以韩流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默顿结构功能主义为主要理论框架,并辅以社会认同理论、符号互动论等社会学理论,从社会正功能与社会负功能两个角度对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群体的社会功能进行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与发现。第一,新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为满足正向情感、促进社会交往以及丰盈文化创造。第二,新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为宣泄负向情感、减弱自我判断以及膨胀消费欲望。第三,与前互联网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粉丝群体的结构化、层次化、组织化特征凸显,粉丝群体的文化创造功能与情感宣泄功能愈发显著。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韩流偶像;粉丝群体;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胡岑岑.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中国青年研究,2020,(02):112-118+57.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0.0031.
[3]姜明.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J].文艺争鸣,2018,(01):191-194.
[4]杨玲.粉丝、情感经济与新媒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9,(07):173-177.
[5]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2009.
[6]亨利·詹金斯,杨玲.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65-69.
[7]王俊秀.新媒体时代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的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6,(11):35-38.
[8]邱国鹭,邓晓峰.《投资中不简单的事》[J].杭州:周刊, 2018, No.498(14):59.DOI:CNKI:SUN:HZDZ.0.2018-14-023.
[9]李印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4) :9.
[10]马赫.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20.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