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省合肥市,230000;
摘要:20世纪初,《新青年》关于“新旧文化”的争论彰显出民初报刊的之于舆论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一个介于国家和私人之间的关于新文化的公共空间已然成立。本文试梳理其争论原委,探析民国初年新文化公共空间的创立与边界变迁。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公共空间;《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敬告青年》[J].新青年,一卷一号.
[3]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02):77-89+123-124.
[4]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6页。
[5]《通告二》 [J].新青年,二卷一号.
[6]《论古文之不宜废》[J].大公报,1917年2月1日.
[7]钱玄通致陈独秀[J].新青年,三卷一号,“通信”.
[8]胡适致陈独秀 [J].新青年,三卷三号,“通信”.
[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序言,第三页.
[10]《文学革命之反响》[J].新青年,四卷三号,“通信”.
[11]刘半农复王敬轩[J].新青年,四卷三号,“通信”.
[12]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新潮》第一卷第一期,1919年1月1日.
[13]本志编辑部启示[J].新青年,四卷三号.
[14]林纾:《荆生》,上海《新申报》,1919年2月17日.
[15]林纾:《荆生》,上海《新申报》,1919年2月17日.
[16]《荆生》按语,《每周评论》第十二号,1919年3月9日.
[17]《傅曾湘致蔡元培函》,《蔡元培全集》,卷三第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