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66071;
引言:本文聚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语乐坛,深入探讨该时期涌现的杰出词曲作家群体,如庄奴等,对台湾本土歌星崛起的推动作用,以及以邓丽君为典型代表在跨文化音乐实践中的诸多表现,包括翻唱日本歌曲、歌词与编曲的本土化改编等方面,揭示这一阶段华语乐坛在国际文化交流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特质。
关键词:庄奴;流行音乐;邓丽君
参考文献
[1]刘健.宝塚歌剧团与AKB48文化商业模式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51-157.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20.01.038.
[2]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3):144-153.
[3]郭小利.邓丽君歌曲海外传播的成功因素分析[J].音乐传播,2016,(03):57-61.
[4]罗尧.台湾流行歌坛中的庄奴歌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张蓝.庄奴歌词艺术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3.[6]王志松.音乐产业与日本歌曲翻唱——宝丽金时期的邓丽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05):36-43.DOI:10.13508/j.cnki.jsr.2016.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