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的种类和存在方式、交易的手段和形式日益复杂多样,这导致了更容易为犯罪行为披上“合法行为”的外衣,也为犯罪人对犯罪所得的“明知”留下了辩解的空间。对于犯罪人是否“明知”认定,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通过研究事实推定,以已知的客观要素为重点,探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中“明知”的认定标准和相关问题,总结出可视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认定方法。
关键词:掩饰隐瞒;明知;客观要素;事实推定;认定标准;表格化
参考文献
[1]陆建红.刑法分则“明知”构成要件适用研究——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6(02):77-83.
[2]闻志强.论刑法中的“明知”[D].华东政法大学,2017.
[3]刘雪梅,刘丁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新析[J].法学评论,2008,(03):145-151.
[4]葛为国,付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中“明知”的理解与认定[J].中国检察官,2009,(03):22-24.
[5]靳宁.论刑法中的明知[D].武汉大学,2015.
[6]张明楷:《如何理解和认定窝赃、销赃罪中的明知》,《法学评论》1997 年版
[7]陆敏.帮助型正犯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8]程晓璐.如何确定赃物犯罪中的“明知”问题[J].人民检察,2007,(24):26-28.
[9]葛为国,付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中“明知”的理解与认定[J].中国检察官,2009,(03):22-24.
[10]王新.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基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9(01):66-75.
[11]周光权.明知与刑事推定[J].现代法学,2009,31(02):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