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山东青岛,266044;
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坚决把刑事责任的年龄门槛降至12周岁,是对当前社会恶性犯罪青少年化趋势的回应,深刻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解读其构成要件时,应当将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理解为特定犯罪行为,同时需对结果、情节、程序等关键要件建立统一严谨的认定和流程,增强司法实践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从根本上确定任意性,确保每一案件都能在严格的法律框架内做出判决,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实现了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法条解读;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黎宏.《刑法修正案(十一)》若干要点解析——从预防刑法观的立场出发[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2,37(2):1-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
[3]曲新久.《刑法修正案(十一)》若干要点的解析及评论[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1,36(05):18-36.
[4]刘奇.刑法第十七条低龄未成年人核准追诉条款在司法适用中的具体把握[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4(03):57-62+47.
[5]简小文.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若干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2):100-109
[6]赵秉志,袁彬.《刑法修正案(十一)》理解与适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03.361.
[7]李永升,安军宇.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情节恶劣”的法理探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4):133-140.
[8]满涛.未成年人利益最佳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兼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一条[j].河北法学,2021,39(07):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