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科技外交作为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关系与科技创新的交叉领域,正逐步成为国家战略竞争与合作的核心议题。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深化与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科技外交不仅成为各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更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作为新兴科技大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跨国联合实验室建设,积极构建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推动技术转移与知识共享。本文利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国内外科技外交研究分布特征进行实证探讨。研究发现,国际合作网络虽日益扩展,但核心作者群与机构合作仍显松散,地域性特征突出。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强化理论构建,将中国实践(如“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凝练为特色理论框架,并重视民间科技交流的桥梁作用,以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本研究为科技外交的学术深化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多维视角,对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技外交;Citespace;文献计量;国际合作;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he pervasive role of science,technology,and health in foreign policy [R].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2]赵刚.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M].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张蛟龙.科技外交:发达国家的话语与实践[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2):01-109.
[5]AAAS.科学技術外交の戦略的な推進に向けて[EB/OL].[2023-06-23]. https://scirex.grips.ac.jp/resources/down load/grips10.pdf.
[6]DOLAN B 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s as Tools for Science Diplomacy: A U.S. Case Study[J].Science & Di plomacy, 2012,1(4).
[7]REISCHAUER E O.The Broken Dialogue with Japan[J].Foreign Affairs,1960,39(1):11-26
[8]叶成城,王浩.拜登政府价值观联盟战略初探[J].现代国际关系,2021(9):11-17.
[9]胡仕胜.美西方拉拢下,印度将会怎样迎合[J].世界知识,2022(13):13-17.
[10]李梦捷,代翔.21世纪以来德国科技援助政策的重点及变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32(7):28-33.
[11]黄日茜,李振兴,张婧婧.德国国际科技合作机制研究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16,30(3):262-268.
[12]范英杰,刘丛强.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4):364-370.
[13]李红军,高茹英,任蔚,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