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65 84368249info@juzhikan.asia
后申遗时期马渡民歌“以用促保”的传承应用路径探索
  • ISSN:3041-0673(Online)3041-0681(Print)
  • DOI:10.69979/3041-0673.25.05.049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后申遗时期马渡民歌“以用促保”的传承应用路径探索
谭洁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马渡民歌是四川省著名的本土歌种,于2018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后申遗时期,如何壮大传承人队伍、扩展应用场景、挖掘商业价值,使马渡民歌形成品牌效应,避免“申遗成功,遗产消亡”的情况发生,是相关从业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以“以用促保”为落脚点,提出培养高校专业传承人、文旅结合开发民歌资源两条路径,探讨马渡民歌在新时期的活化利用形式,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保护活态传承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付艳芳.基于共生效应的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模式探究.[J].文化学刊,20180505):136-139.

[2]杜军林.国家级非遗裕固族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创意开发研究.[J].青藏高原论坛,20220903):96-103.

[3]赵栅凌.“非遗”视阈下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架构与生存路径——以马渡乡民歌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83306):88-99.

[4]柴慧霞.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以陇东学院为例.[D].甘肃:西北民族大学,2019.

[5]陈婧.马渡民歌的音乐形态与演唱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