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65 84368249info@juzhikan.asia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ISSN:3041-0673(Online)3041-0681(Print)
  • DOI:10.69979/3041-0673.25.05.038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杨韵蕊

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15006;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不再是普通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不断呈现出对象的主体性、交流的平等性、交互的理解性等特征。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本书,可以对“灌输法”的不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主体间性,探索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

参考文献

[1]张国宁,鲁燕.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9,(05):61-66.

[2]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15-121.

[3]丁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5]海德格尔,马丁.存在与时间M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6]哈贝马斯,尤尔根.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 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M.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王颖,侯广斌.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