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65 84368249info@juzhikan.asia
基于生物量感知的匝道隧道交通风险分析
  • ISSN:3041-0673(Online)3041-0681(Print)
  • DOI:10.69979/3041-0673.25.04.048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基于生物量感知的匝道隧道交通风险分析
张泓鸣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本研究旨在准确、全面地分析匝道隧道洞口区域的交通风险。首先,以重庆马家岩匝道隧道、苏家坝匝道隧道、南山隧道以及星光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眼动仪和生理仪等试验设备开展现场实车试验,采集扫视、注视、心率和瞳孔等参数。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驾驶员的生物量感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不同区段的生物量感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在匝道隧道行驶过程中,生物量感知受扫视影响最为严重并且在不同区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生物量感知负荷在变道实施阶段最大,进入隧道阶段次之,而变道准备阶段则最低。在隧道行驶时,生物量感知负荷在隧道入口段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匝道隧道;交通风险;因子分析;模糊C均值聚类;生物量感知

参考文献

[1]梁波,牛佳安,秦灿,等.公路隧道光环境信息感知机理与评价方法[J].现代隧道技术,2024,61(04):14-27+40.

[2]董澎霖.公路工程路线设计方案比选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3.

[3].城市隧道分流区驾驶行为特性及出口匝道优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4.

[4]梁春岩,曹帅,汤庆如.城市快速路匝道出口交织区交通冲突特性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20,22(03):12-16+34.

[5]侯佳.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影响区交通特性及通行能力分析[D].东南大学,2019.

[6]吴德华,邱志军.高速公路瓶颈路段运营通行能力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6):147-153.

[7]史科.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二次分离出口匝道通行能力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2021.

[8]史青阳.混行环境下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9]SHI Ligang, LI Yuqing, TAO Lulu, et al. Sporters' Visual Comfort Assessment in Gymnasium Based on Subjective Evaluation & Objective Physiological Response[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2, 225: 109678.

[10]何世永,周渊涛,梁波,等.长大隧道光环境下驾驶员信息感知表征方法研究现状和进展[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2,42(02):176-187.

[11]梁波,文森,肖尧,等.特长隧道出入口驾驶员生理负荷与行车安全性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1,41(09):1461-1467.

[12]梁波,牛佳安,张红杰.基于扫视路径速度的隧道入口驾驶舒适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4,20(02):657-666+700.

[13]梁波,秦灿,牛佳安,等.基于Topsis改进因子分析的公路隧道入口段视觉负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4,34(01):77-84.

[14]KURIYAGAWAY, SHIMAMURA M, KAGEYAMA. Estimation of driver mental states using autonomic indices[J]. Ifac Papersonline, 2016, 49(19):585-590.

[15]张兴华,黎军,邹峻,等.城市隧道洞口与地下匝道分合流之间距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24,40(04):132-135.

[16]宋瑞华,马朝晖,佘明星,等.高速公路隧道出口至互通入口最小净距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4,41(04):444-452.

[17]葛洪成,郭忠印,宋灿灿,等.半地下枢纽互通匝道隧道出口与二次分流点间安全距离[J/OL].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11[2024-09-29].

[18]肖文兴.隧道至互通立交小净距路段安全分流距离计算及仿真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5(0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