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2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摘要:先秦至宋代诗乐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声依永”到“永依声”的变化。诗乐关系的变化衍生出不同文学样式,推动着中国诗歌史、音乐文学史的发展进程。张炎提出的“清空”概念,是“永依声”这一范式下词论批评的典型理论产物。这一概念的形成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南宋音乐的发展为“清空”范畴的生成奠定了基调;另一方面,宋词评价风向的转变为词学范畴的产生作了铺垫。其中,实词与虚词的策略性运用、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典故与意象构建的互文融合共同塑造了“清空”这一美学范畴。
关键词:词乐关系;永依声;清空;审美范畴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李飞跃.唐宋燕乐的转型与词体嬗变[J].文艺研究,2023,(04):104-117.
[4]Pater, Walter. The Renaissance: 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80.
[5][6][7][8][9][10][12][13][14][15]张炎著,夏承焘校注,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1]蔡桢疏证.词源疏证[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6]张璋,职承让等.历代词话[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