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65 84368249info@juzhikan.asia
一衣同袍,从“ momo ”的涌现看象征性匿名成因及其文化隐喻
  • ISSN:3041-0673(Online)3041-0681(Print)
  • DOI:10.69979/3041-0673.24.10.037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一衣同袍,从“ momo ”的涌现看象征性匿名成因及其文化隐喻 

李仪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0;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技术背景下,网络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界限模糊导致个体隐私泄露问题加 剧,进而引发的网络匿名化社交现象。文章以“momo”现象为例,提出并分析了象征性匿名的概念,包括其形式 性、群体性和文化性三个特点,还探讨了象征性匿名的成因和文化隐喻。研究发现,象征性匿名不仅是个体对隐 私保护的抗争,也是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回应,以及通过仪式化的逃离和趣缘社群的建构来实现群体身份认同。文 章最后反思了象征性匿名现象,指出用户在享受匿名带来的自由时,也需警惕网络去抑制效应和媒介依赖陷阱, 以确保网络社交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匿名化;象征性匿名;隐私;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第 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OL]. 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 tml,2023-08-28。 

[2] 巢峰主编:《小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年。 

[3] 汪雅倩:《‘新型社交方式’:基于主播视角的网 络直播间陌生人虚拟互动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 2019 年第 2 期,第 87-93 页。

[4] 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5] 支运波:《事件、生命政治与异托邦:福柯的电影 批评》,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 第 4-10 页。 

[6] 顾理平:《超越边界:智媒时代公民隐私保护的核 心逻辑》,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 年第 1 期,第 1-10 页。 

[7] 朱逸,尹卫华:《网络直播购物情境下的拟剧化营 销——基于抖音直播平台的分析与诠释》,载《上海 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1 年第 2 期,第 114-124 页。 

[8] Reer, F. ,Tang, W.Y., & Quandt, T. (2019).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nd social media engag ement: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ocial compariso n orientation and fear of missing out. New Medi a & Society, 21(7), 1486–1505. [9] 张杰,马一琨:《从情境崩溃到情境再分离:社会 -关系情境中的用户社交媒介实践——基于微信朋友 圈‘仅三天可见’的研究》,载《国际新闻界》,202 2 年第 8 期,第 28-48 页。 

[10] 赵启南:《关系性压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体倦 怠影响及其行为结果》,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 9 年第 6 期,第 59-75 页。 

[11] 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通过仪式抵 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年,第 33-35 页。 

[12] 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年。 

[13] 詹姆斯·W·凯瑞,丁未:《作为文化的传播》,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年。 

[14] Mendelsohn, H. , & Stephenson, W. . (1967).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4), 407. 

[15] Aristotle. (1998). Poetics. Chicago: Univer sity of Chicago Press. 

[16]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9 年,第 2-5 页。 

[17] Ruti, M. (2018). Penis envy and other bad feelings: The emotional costs of everyday lif 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 定性的年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年。 

[19] 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年。 

[20] 杜敏:《‘自由’与‘孤独’——论弗洛姆‘自 由’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局限性》,载《社会科学家》, 2012 年第 7 页,第 42-45 页。 

[21] Suler, J. .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 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 32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