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实践路径
孙亚敏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背景、理论意义及其实践路径,进一步分析“第二个结合”在提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高度、加深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等方面的 理论意义,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及加强制度保障等实践路径, 以期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梅荣政.论“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创新性贡献[J/OL].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09):1-11+151[2024-11-19].
[2]张海雷.“第二个结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现实依据、基本原则与具体思路[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11):65-71.
[3]闫爽.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把握“彼此契合”——“第二个结合”的哲学思考[J/OL].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2024-11-19].
[4]胡西萍.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维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5):15-19+29.
作者简介:孙亚敏(1989年8月),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是中共渭南市委党校,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