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马海燕
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家庭日常生活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展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时性知识架构,丰富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精准传播和提升吸引力的理论逻辑。家庭日常生活 变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密切联系教材,通过实践应用,使得学生加深对日常生活的物质、精神层面 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的现象以及影响因素和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讲好“家庭日常生活变迁”的 中国故事等多种路径引导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的深度把握和认同,使教材内容更有亲和力,真正进头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生活融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陶格斯.多重办量作用下的乡村日常生活——关于 内蒙古一个偏远小山村社会变迁的实地研究[D].中央 民族大学,2010.
[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 学[M].张庆熊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美] 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 呈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著,尹 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年.
[5]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关中黄炎 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D].华东理工大学,2013.
[6]张勇,冯健. 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 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J].人文地理,2016(06):49-57.
[7]沈江平.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考量[J].甘 肃理论学刊,2010(03):115-120.
[8]宋跃飞.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道德实践与村庄社会 秩序——基于内蒙古 V 村的个案研究[J]. 内蒙古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2-29. 作者简介:马海燕(1980—),女(回族),籍贯宁夏,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