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设计方法在复杂地质条件地下车站抗震计算中的对比研究
周丹 邱滟佳 洪亮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为探究不同抗震设计方法在复杂地质条件地下车站抗震计算中的区别及适用性,本文以深圳地铁 19 号线 某地下车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拟静力方法(反应位移法)和动力方法(动力时程法)进行抗震计算,并对两 种方法得到的车站内力、层间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反应位移法计算得到车站负一层及负二层 的层间位移角分别为 1/3500 和 1/3027,均满足规范要求,车站弯矩最大值在侧墙底部,数值为 1645.8kN*m;2) 动力时程法计算得到车站负一层及负二层的层间位移角分别为 1/5167 和 1/3535,也均满足规范要求,车站弯矩 最大值也出现在侧墙底部,数值为 1585.2kN*m;3)与动力时程法的计算结果相比,反应位移法在计算车站负一 层和负二层层间位移角时,分别偏大 19.06%和 10.23 %。而在计算结构的弯矩响应时,反应位移法的结算结果也 更加保守。
关键词:地下车站;拟静力方法;动力时程;层间位移角;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王文晖,赵冬冬.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 分析方法综述[J].施工技术,2010(6).
[2]于仲洋,张鸿儒,邱滟佳,李昊.地震作用下相邻地 下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2 0,42(02):481-489.
[3]Farghaly AA.Seismic analysis of high rise b uilding with deep foundation constructed near deep channel. Electron, J Geotech Eng, 2014, 1 9N:3099–124.
[4]李延涛,周占学.隧道对附近地面建筑结构地震反 应的影响[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43(05):97-10 0.
[5]Lysmer J,Kulemeyer R L.Finite dynamic model for infinite media [J].J Engng Mech Div,ASCE, 1969,95:859—877.
[6]刘晶波,吕彦东.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 的一种直接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8(03):55-6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 设计规范(GB 50909-2014),计划出版社,2014
[8]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下铁道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规范(DG/TJ08-2064-2009),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 管理总站,2009
[9]李亮,杨晓慧,杜修力.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改 进的反应位移法[J].岩土工程学报, 2014, 07:1360- 1364.
[10]禹海涛,张正伟,李攀.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改进 等效反应加速度法[J].岩土力学,2020,41(07):2401- 2410.
作者简介:周丹(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下及隧道工程方面研究。 邱滟佳(1994-),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 结构抗震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