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绘画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绘画语言与当代文化、技术创新的融合催生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着绘画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大国,在文化产业和艺术创作的支持政策上不断发力,力图推动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多元化。2022年中国政府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文化创新支撑鼓励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在此政策框架下绘画艺术的语言表现方式愈加多样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动态影像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改变了绘画的创作方式,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工具与媒介。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以及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作品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推动了传统绘画语言向着更加灵活、多维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变革不仅扩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为绘画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一变革背景下的绘画语言既继承了传统的视觉表达形式,又融入了数字技术和动态影像的创新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表达方式。
本书旨在探讨在全球化、科技化背景下传统绘画语言如何与当代文化、技术创新相结合,呈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全书围绕绘画语言的构成要素、当代绘画语言的特质、绘画语言与技术的结合、文化与社会维度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书中分析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框架包括点、线、面、色彩、形态、材质等要素的作用,以及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视觉语言的核心。书中还探讨了当代绘画语言的特质尤其是在重构语言形式、拓展材料语言、突破视觉叙事和生成互动性语言等方面的创新表现。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动态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推动绘画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这些技术如何推动绘画创作和艺术表现的边界延展。
本文的核心理论是绘画语言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型与创新。传统绘画语言依赖于点、线、面等基础元素构建视觉图像,而在当代随着数字化、虚拟化技术的介入,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本书通过对当代绘画语言的多维分析,揭示了绘画语言的演变趋势并深入探讨了文化背景、技术创新以及艺术家创作意图在绘画语言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这一核心理论框架本文将分析绘画语言在新时代如何进行跨越式的表达创新,推动艺术创作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书将绘画语言的转型与表达从多个维度进行展开。书中探讨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艺术流派中的表现。不同风格的绘画语言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书中分析了古典主义、印象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在语言构建上的特点,以及这些风格如何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意识传达给观众。书中还重点讨论了现代科技如何影响绘画语言的创新,特别是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新兴媒介的出现,如何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局限,推动绘画语言从平面向空间、从静态向动态的跨越。
在文化与社会维度方面书中分析了绘画语言如何反映社会意识、文化身份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语言回应社会变迁与文化挑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绘画语言吸收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形成了跨文化、跨媒介的表达方式。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对比,揭示了文化符号在绘画语言中的作用,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对绘画创作的深刻影响。
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当代绘画语言转型与创新的视角,揭示全球化与科技化背景下绘画艺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达形式,推动艺术创作走向新的高度。通过对绘画语言的多维度分析和探讨,书中力图为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以及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推动对当代绘画语言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本书将绘画语言的转型与表达从多个维度进行展开。书中探讨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艺术流派中的表现。不同风格的绘画语言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书中分析了古典主义、印象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在语言构建上的特点,以及这些风格如何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意识传达给观众。书中还重点讨论了现代科技如何影响绘画语言的创新,特别是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新兴媒介的出现,如何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局限,推动绘画语言从平面向空间、从静态向动态的跨越。
亓建人,男,生于山东济南,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艺术硕士,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绘画教研室主任、山东省油画协会理事。具有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一级技师)、装饰美工三级、手语翻译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主编教材《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副主编著作《设计艺术与美学视角》,参编教材《手作衍纸艺术》,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参与山东省“蜡染画”创作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主持、参与省级及校级课题3项。创作作品《川》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先后获得山东省高校教师美术与设计专业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山东省教师绘画大赛二等奖等奖项,水彩作品《在远处》入选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创作的油画作品、综合材料作品多次被山东美术馆、济南美术馆永久收藏。
高黎,女,生于山东济南,201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24年毕业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具有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二级技师)、陶瓷装饰工三级、色彩搭配师认证证书。主编教材《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副主编著作《设计艺术与美学视角》,参编教材《纤维艺术设计与实践》,工作期间先后有7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或省级期刊发表。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3项。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省级大展中入选并获奖。山东省第五届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第一章 绘画语言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绘画语言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绘画语言的多样性
第三节 绘画语言的构建方式
第四节 绘画语言的当代意义
第二章 当代绘画语言的特质
第一节 语言形式的重构
第二节 材料语言的拓展
第三节 视觉叙事的突破
第四节 互动性语言的生成
第三章 绘画语言与技术的结合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绘画语言的影响
第二节 动态影像中的绘画语言
第三节 人工智能与绘画语言的融合
第四节 新技术下语言的边界
第四章 绘画语言的文化与社会维度
第一节 语言的跨文化适应
第二节 语言与社会意识的连接
第三节 语言与身份认同
第四节 语言中的哲学思考
第五章 绘画语言的情感与心理维度
第一节 语言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语言与观者心理互动
第三节 语言中的潜意识表达
第四节 语言与心灵治愈
第六章 绘画语言的跨界创新与多维融合
第一节 跨学科语言的交互
第二节 跨行业语言的对话
第三节 跨媒介语言的融合
第四节 跨时代语言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书 名:绘画语言的当代转换与表达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language of painting
作 者:亓建人 高黎
责任编辑:宋海洋
封面设计:王洋
出版发行:新加坡聚知刊出版有限公司
SINGAPORE JUZHI JOURNAL PUBLISHING PTE. LTD.
社 址:152 beach road #11-05 gateway east singapore (189721)
邮 编:999002
网 址:http://www.juzhikan.cn/
电 话:+6584368249
电子邮箱:info@juzhikan.asia
开 本:787mm×1092mm 1/16
印 张:15.5
字 数:160千字
版 次:2025年3月第1版
印 次:2025年3月第1次印刷
书 号:978-981-94-2580-8
定 价:SGD 20.00